2018-01-10 14:20:27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各方面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严重挑战。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我国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是与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分不开的。在这种粗放式增长背后还隐含着其他一些主客体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四大根源:
下面长春环评小编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1.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导。
现代众多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认识上的短视和盲区,表现在人类共享问题上,就是对自然的片面认识所产生的一系列错误自然观——自然控制论、环境决定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论;表现在人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上,就是一种机械的发展观。(吴次芳等:《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与调控机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3期)很久以来,人们以人类为中心,忽视自然,忽视人的生存本质,放大了人的主体性,认为人可以成为自然界的征服者。无视自然的存在和价值,使文明的发展一步步地走向了人类的对立面,人类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和陷阱。
2.业务知识欠缺,管理者素养低下。
尽管30年来我国环评队伍的“质”和“量”都大幅提高,但环评队伍业务素质仍参差不齐,某些环评人员职业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不坚持科学评价,不能以客观事实和科学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某些环评单位或评审专家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不能全方位考虑环境负荷,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还有个别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这些现象都使环境问题疏于监管而逐渐恶化。
3.法律意识淡薄,依法办事观念不强。
在2009年的“环评风暴”中的“圆明园事件”折射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观念的欠缺。由此可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和强化全社会的依法办事观念迫在眉睫。
4.观光旅游观念趋同,审美情趣单调。
必须承认,很多工程的初衷更多的仅是为开发旅游资源,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但是仅从狭隘的旅游观光观念出发,这种审美视角和情趣就会有失偏颇。在我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今天,审美情趣也在“畸形”发展。以圆明园为例,如果我们把圆明园等同于一般的公园,就会贬低她作为文化遗址和中国园林之集大成者的价值。圆明园既是中华民族遭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文明践踏东方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供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追忆、反思的难得场所;又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珍稀标本。圆明园管理处应该下大力气引导中外游客学习、汲取中国古人的智慧,而不是热衷于搞划船旅游、造新的人工景点。所以,这种仅为观光旅游的狭隘观念和审美情趣亟待更新。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企业追求高利润、环保意识薄弱。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经济发展多以粗放型为主。企业大多只顾追求利润而对环保问题毫不关心、置之度外,甚至为追求高额利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保意识无从谈起。
2.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
各级地方政府作为一级利益主体,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采取行政手段,实施地方保护,而对跨界生态环境鲜有重视。对坚持和完善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完善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管理体系,将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等指标纳入考核评估等方面意识不够。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政绩而急功近利,甚至为经济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问题还很严重。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
1.实施环境质量标准的管理战略和体系尚未整体形成。
环境质量标准是考核生态环境质量的最好依据,是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总体目标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环境质量标准先于环境法律形成,并独立于环境法规体系而按标准体系运行,在构建国家环境管理战略和法规体系时,没有整体认清和明确环境质量标准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对如何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目标,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能够反映不同环境要素特点的环境质量标准实施体系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质量改善的整体进程。
2.环境质量还没有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体系,预警机制不到位。
为保障环境安全,应当建立一套以环境质量标准为科学依据的环境质量状况监测、评价、预警机制,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提高环境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支撑能力。目前构建的环境管理体系还是基于“先污染,后治理”被动管理模式,环境质量还没有纳入国家发展宏观调控体系,环境质量预警机制尚未建立。(“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3.排放标准未能有效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由于我国基本上是长期实施“超标排污收费”的经济手段,没有及时建立“超标违法”强制措施,同时超标排污费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排污者宁愿缴纳超标排污费也不愿支付过高的污染处理成本,这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4.城市扩张的无序化。
城市是一个以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为中心的,由居民和城市环境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生态系统。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工矿企业,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物质,伴随着生成大量废弃物,远远超出了自然净化能力,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多功能的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只要其中某个环节发生问题,就会破坏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使城市成为我国环境问题最为集中、最严重的区域。(李爱贞:《城市地域扩张与环境影响评价——兼论济南市南部山区开发》)我国很多城市存在着类似的扩张问题,有些缺少战略规划和战略评价,导
致出现了如人口膨胀、交通阻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
5.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薄弱。
由于我国的环保部门一直没有独立的执法地位,尤其是地方环保机构、人员和经费都由地方政府确定,对地方环境负有主要监管责任的环境执法者并未被付诸相应的权力,导致其在执法过程中处境尴尬,经常碰壁,无功而返。由于经济增长本身就是政府主导的,环保部门无力抗衡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很难对地方官员支持的项目进行严格的监管。此外,“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也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尽管一些地区也制定了一些与环评法相应的法规,但由于各种原因,法规落实不很到位,环境评价不能有效运转。
6.缺乏民主、公开、科学的决策机制。
我们需要提倡和发扬民主、公开、科学的决策机制,以使所有的工程项目都能遵照环评法严格执行。(李爱贞:《城市地域扩张与环境影响评价——兼论济南市南部山区开发》)很多部门和地方没有真正将规划环评纳入决策过程,规划环评作为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主渠道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同时,未进行环评即通过规划审批的违法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得不到落实。民主、公开、科学的决策机制的缺失,是很多工程仓促上马的重要原因。
四、环境问题产生的科技根源
1.科技异化。
迄今为止,所有的技术,即使是最原始的技术比如原始技术之运用于战争,对人类社会的作用,都具有两面性,其中有善的作用,也有恶的作用。在实际的社会应用中,技术本身会产生正负两种效应,即技术的“异化”,也就是说,技术作为人的即主体的客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背离了主体最初创造它时的目的,而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异于自己的力量。比如,人类发明农药的目的是捕杀害虫,但它又反过来伤害人自身而且可产生持续污染;发明了塑料,却又增加了白色污染;等等。总之,因科技发展与应用过程中的科技异化使科技应用不当或滥用科技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作用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吴次芳等:《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与调空机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3期)因此要善用现代科技善的一面,慎用其“恶”的一面,确保科技造福社会。
2.科技的客体性排斥人的主体性。
科技作为客体性的异己力量不断排斥人的主体性,从而会使人的行为目的发生紊乱,最终使人的理性实践活动被异化为非理性的本能动作。在一些地方,科技实力比较雄厚,但是功利主义的科技发展使得人们只重视发展那些能够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却不管其是否破坏生态环境。这也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我国环境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也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问题是我们需要认清和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源入手,用切实有效的手段加以解决,以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环境和谐有序发展。
上述有关内容,长春环评小编今天就介绍到这里~
上一页 : 环境会对人造成哪些危害?
下一页 : 究竟室内的环境污染是从何而来的?
Copyright 2017 by Forestry Financing Trust All Right Reserved. 吉ICP备170088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