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8 17:04:43
针对空气的问题,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出现的情况要做出不同的情况。因为每个地区的雾霾的形成还是有很多差距的,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今天长春应急预案小编分享空气治理重大问题:关于“雾霾”,要科学分析,一起了解一下吧!
近期,疫情之下,雾霾卷土重来;关于雾霾,网络上的“治霾者”、“治霾工作者”们特别活跃,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文章,认为院士专家们关于雾霾成因的解读是在“误导”公众,并提出了他们的观点:雾霾的真正成因是“白烟”、是“可凝结颗粒物”。关于雾霾的成因,院士专家们有专业的科学分析,在这里笔者就不再班门弄斧,但对于“治霾者”文章中的一些说法,笔者认为有失偏颇,误导社会,危害极大。
这些年国家治霾到底有没有效果?
在“治霾者”的眼里,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的治霾工作似乎没有什么成效,成为了老百姓口中嘲讽的对象。在他们的文章中,往往喜欢列举一些或实或虚的数据、特别是不全面的数据来证明他们的错误观点,但关于这些年PM2.5浓度的下降数据只字不提,对于治霾的成效视而不见,这是没有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
2019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42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了53.1%,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低;2019年河北省PM2.5年均浓度下降5.8%,大气质量为6年来最好水平,这些数据都表明了我国治霾的成效显著。除了这些官方数据之外,从老百姓的观感上明显感受到蓝天白云数量明显增多,雾霾成为网络关键词的次数越来越少,也都证明了治霾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是不容诋毁的,应该感谢科技工作者的贡献,而不是蔑视。
以上就是长春应急预案小编分享的有关关于“雾霾”,要科学分析的相关问题,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治理雾霾的道路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打造蓝天任务还需要加油。
上一页 : 生态环境部公布2月下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
下一页 : 每天一点环保知识:环保一般固体废物相关介绍
Copyright 2017 by Forestry Financing Trust All Right Reserved. 吉ICP备17008806号-1